PISA2018测试结果:中国取得全部3项科目参测国家(地区)第一
2019-12-25 15:38:54 | 昆明热线 | www.cnkmol.com

本月初,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(PISA2018)测试结果。在全部79个参测国家(地区)对15岁学生的抽样测试中,中国四省市(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)作为一个整体参加,取得全部3项科目(阅读、数学、科学)参测国家(地区)第一的好成绩。

这提振了正在艰难中进行的中国教育改革信心,同时更理性看待这个成绩、找出不足也成为从官方到民间的呼声。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认为,中国参加PISA测试的目的,不仅是在国际背景下了解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,明确优势、增强自信,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和不足,明确学校、教育系统和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,寻找效能更高的教育政策。

教育公平亟待弥补

“PISA测试反映出中国四省市教育高质量的同时,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,四省市代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较高水平的地区,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,地区发展尚不平衡。”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说,PISA2018取得三个领域第一的好成绩,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省、市、自治区作为整体参加PISA仍能取得第一。中国教育公平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尚待进一步突破。

例如,近年来中国城乡学校在硬件公平上有所改善,但存在乡镇师资力量薄弱、城乡教师教学技能差异大等问题。就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,城市内部不同地区之间,教育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,家长们用“择校”表达对师资力量强的重点学校的向往。

对于前者,中国官方正在普及“特岗教师”“公费师范生”,用政策留人、待遇留人为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、镇中心小学输入新鲜血液;对于后者,各级政府和学校正通过轮岗、交流、集团化办学帮助薄弱校补齐短板,实现县域内均衡。

学生减负依旧任重道远

PISA结果还显示,中国学生学习时间较长、学生总体学习效率不高。

重复练习、偏难训练、超长时间学习增加学生负担,一度被认为是影响中国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。“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造就了庞大的教育培训市场,甚至扭曲了升学秩序,引起了决策层重视。

近年来中国官方接连发文,规范校外培训市场、斩断校外竞赛证书与重点中学升学名额挂钩、减轻校内作业负担、甚至将近视率纳入学校考核,但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焦虑的家长们的认同。一些地方减负文件的下发,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,甚至引发“课内越减负课外越增负”的奇怪现象。

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表示,“减负”是中国教育改革非常关注的议题,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。教与学必须加大改革,要在精讲简练、提质增效上下功夫,在保证通过课堂主渠道有效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,让孩子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去发现自己、发现社会。
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认为,要高度重视学生负担重与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。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相伴随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学习效率。中国四省市学生阅读、数学、科学三科学习效率在参测国家(地区)均排名靠后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,提高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,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必由之路。

关注学生幸福感说易做难

在教育受到空前重视的大环境下,“教育不仅为了人的成功与成才,更为了让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”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,但是PISA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均较低。也就是说,学生在学校里过得并不那么开心。

褚宏启认为,教学应当在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和给予孩子学习的快乐之间谋得平衡,不要让孩子在痛苦的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,也不要让孩子在“快乐学习”的过分鼓吹中不知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。

“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学校生活幸福感受度低的问题。重建中小学教育生态,要回归教育的本质,即育人。”张志勇表示,如何在取得高水平教育质量的同时,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生活是亟待关心和解决的问题。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,在关注学生高水平表现的同时,也要关注学生的幸福感,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升学观,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,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升学道路。

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 题:透视中国学生PISA第一背后 中国式教改在艰难中前行

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

[来源:中国新闻网] [作者:马海燕] [编辑:昆明热线]
聚焦春城·昆明新闻
昆明热线 大美春城 魅力昆明
Copyright© 2005-2023 CNKMO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版权所有